姜思达办了一场“奇葩”展览 晒“门”后的各色人生

 有这样一场展览:从策展到征稿只有3天时间,然而展期是“直至世界终结”。曾在前四季《奇葩说》节目中大放异彩人气辩手姜思达就是这场展览的策展人,展览的主题是“门”,征稿内容是姜思达的个人公众号“思达帕特”的粉丝从全世界拍到的门,策展团队则“不负责任地想象门后的故事”,于是30几幅“门”和30几个关于“门”的脑洞大开的故事扑面而来……在感慨这个展览清新有趣超会玩儿的同时,大家也意识到:在全媒体时代,展览已经从传统的美术馆模式拓展到了各种载体、各种方式和各种次元,以及,只要有足够的想法和创意,你、我、他,都可以成为策展人哦! 扬子晚报/扬眼记者 张艳

  “请为我拍摄一扇门” 从策划到开展不到一周,酷!

“请为我拍摄一扇门”,8月1日晚,经常脑洞大开的公众号“思达帕特”突然发了这样一条推送,打开只有一张图片,上面是一则展览的征稿启事,策展方姜思达工作室这样感性地描述道:“扇门的背后守护着怎样的世界?我常常有这样的幻想,幻想着里面的那个世界和我的有什么不同……门就像是一个打开多样人生的开关,人们可以打开不同的门进入不同的世界体验不同的生活……在一扇门关上的同时,也投射出人的各种情绪:犹豫、好奇、恐惧、冷漠、愉悦、安定等等”。于是他想发起这次线上展览,“我需要一扇又一扇‘门’的样本。请为我拍摄一扇门,跟我一起,在平凡的生活中与‘异世界’来一次相遇”。这次策展来得突然,规则看似也相当简单:1、找到一扇门(你家的门/好看的门/旅行时拍下的美门等);2、使用设备拍下它(光线良好/不使用美颜滤镜/主体居中);3、简要介绍门的所在地及猜想/介绍下门里面有什么。对!就这么简单,发送一张门的图片就可以参加这次关于“门”的线上展览,入选图片将和姜思达及其团队为这扇“门”撰写的故事一同展出。

普通策展一般要数个月甚至几年不等,而这场展起意快、征稿周期短、开展更是迅速,8月1日晚发布的信息,8月4日晚就截稿了,8月6日展览就“开展”了!这次线上艺术展的作品来源于该平台的关注者从全世界拍到的门,而姜思达工作室作为策展人则“不负责任地想象门后的故事”。伴随着一句简单的“欢迎开门”,34扇“门”和34个小故事就这样开展了。这样的展览,是不是很酷?

  感受“门”后的各色人生,这场展的信息量,神奇地大!

在自媒体时代,每个人随手一拍就是一张“作品”,大家也早习惯了全世界旅游各种拍照打卡,所以这样的参展作品似乎并不难“创作”,三四天的策展周期似乎看起来也很轻松随意,但“开展”后的34幅作品却让人眼前一亮,因为参展要求是“不使用美颜滤镜”,所以作品都是真实的“素颜”,但效果却出奇的好,这些作品中的门拍摄自北京、佛山、哈尔滨、苏州、青岛、北海道、枫丹白露、硅谷、佛罗伦萨、俄罗斯、希腊等全世界各地,有地铁的门,有普通的住宅门,有文艺的景区,也有看不出背景的一扇扇小门,拍摄手法有写实的也有唯美的……

最有趣的是图片“活”起来的每一个小故事。比如一张拍摄自希腊的木门,门上有灿烂的阳光,门前有两只漂亮的猫咪,姜思达为这张照片写了一段爱情故事:“门后面曾住一对恋人……如今这道门后是一个年轻的艺术家庭,父亲是画家,母亲是音乐老师,孩子两岁半……两只猫时常在光下睡觉玩耍,赶也赶不走,索性就留在这里好了。”故事悲伤又浪漫。还有一张拍摄于枫丹白露宫的古旧的木门,姜思达配了个很精巧的悬疑故事《开锁大师》:“沈师傅是一个巧匠,他什么锁都会开,没有任何一扇门可以把他关住,终于,他的神通让他感觉到无聊,于是他向自己发起了一场挑战:他能不能设计一个自己打不开的锁……他就一直在这个房间里设计,无数的草稿,推翻的实验都证明:不行,他无法设计自己打不开的锁。直到死,他的后半生没有走出过这道门。而这道门并没有上锁”……还有一张名为《姥家》的照片,故事只有一句:“里面有我姥儿。”虽然这场展看似随意低调,但关于参展的图片和故事无一不精致有趣,所以,与其说这是场线上影像展,不如说这同时也是一次短小说大赛。

  向左走是更简单,向右走是更复杂

以后的展览,我们要怎么看?这场展览展期标识的是“直至世界终结”,听起来很特别特文艺,其实这也是线上展览的优势:环保、便捷,没有空间和容量的限制,展期可以无限继续……线上展览让你、我、他策展、参展的门槛都降低了,甚至很多大的机构也都开展了线上展览的项目。比如Google Arts & Culture(谷歌艺术与文化)2011年2月1日就成立了,该平台目前拥有来自46个博物馆的32000多件艺术品,并在网站上推出了多种内容形式:精选故事,特色主题和艺术家和收藏等等。两个月前,Google Arts & Culture(谷歌艺术与文化)中国版正式上线,这个此前在欧美艺术界已经大受欢迎的“线上博物馆”平台,进入中国后得到了包括故宫博物院在内的三十多家国内艺术机构的支持。

这样看,在线策展、在线看展似乎都变得更容易了对吧?不过,因为网络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大家远远不满足于美术馆里挂满艺术家作品这样单纯的传统展览了。85后的江苏省书画院专职画家黄岑上周就专门跑去上海看了日本建筑师石上纯也的展览,排队排了两个半小时,“有些展览在线上就看不出立体感和尺度感,比如雕塑,在线就看不出所有的角度,再比如很多作品只能看到手机屏幕那么大的画面,但其实跟现场5米高的观感是不同的”。她感慨现在很多展览越做越高级,比如加了多个维度的在上海举办的“油罐”展,不仅有环境的、现场的多元体验,甚至现场还有味道和触觉的感受,“这些浸入式的体验,在线上是不能完全感受到的”。还比如草间弥生的展览,“现场加入了很多声光电的立体元素,单纯的二维观赏还是有缺憾的”。但她也表示,线上艺术展有很大的优势,她自己也会参与,“但目前在创作者艺术家的角度来说,还不能成为主流模式”。在她看来,以后除了传统中规中矩的展览,更简单的线上展览和更复杂的浸入式展览都是不同的发展趋势,“展览会越来越多元、也越来越好看,大家的选择也更多”。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