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展览有点上头 因为他们想请你做个“梦”

 ​去上海宝龙美术馆“以梦为陆” 映象式群展之前,我们查展览资料做功课,看到最多的字眼是“梦境”。但一个虚幻的东西,怎么能被打造出来?

 

所以去现场之前也并不太清楚,年轻的策展团队会如何呈现这个与厦门艺术中心开幕展并行的双城展。为了解惑,我们直接找到了总策展人高容驷,她这么说:

“世事如同梦幻,我们想营造一个梦境,让观众可以进入到艺术家的梦里,天马行空。部分作品会给人视觉冲击,是因为我们期望以年轻的方式带来一场具有学术性的展览。”而厦门与上海展览的不同之处是,在选择艺术家上更比较符合厦门整体的艺术调性。

 

 

开幕式上《爸爸的时光机》沉浸式音乐剧

上海展览中参展的15位艺术家除了常见的如徐震®、仇晓飞、余极、黄宇兴等国内艺术家外,安吉拉·格莱卡、伊万·纳瓦罗、艾丽森·卡茨等艺术家均是中国首展。高容驷告诉雅昌艺术网,希望将更多国外艺术家引入国内,让中国观众认识他们及作品,这也是上海展览的亮点之一。

展览并没有对“梦”进行具体分类,而是以微寐、沉酣、愈醒三个睡眠的过程来划分作品。看完整体展览,会发现大部分作品所用到的材质均是日常所见,但均呈现出新的视觉效果。而这种视觉也许能解释本次展览想要营造的“梦境”一说。

 

展厅现场

不多说了,一起来“做梦”吧。

 

徐震作品《集团-(4把刀组合)》

你意识模糊进入半梦半醒的微寐状态,思维会游离在现实和感知中,所看的事物会被夸大扭曲,但是依旧离不开现实。如几把缺损的菜刀,也许会被你看作是山峰。这就是进门处,徐震®的《集团-(4把刀组合)》装置,这是“真像”系列的第二件作品,而首件作品被赠予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馆藏。

徐震®在作品中着重强调了“传媒”的概念,原作本身的照片被放大成一组巨大的图像装置,把自然与生活以一种看似怪诞却耐人寻味的方式结合起来,夸张的透视和扭曲营造了一种虚假和真实之间幻妙的视觉效果。

 

 

 

南希-卢波的《长椅2017》

按照策展团队的展览动线,你会在《集团-(4把刀组合)》装置左边展区看到南希-卢波的《长椅2017》。2018年南希-卢波在中国举办首展时的主题是中国人常关注的问题:“老无所依”。而南希-卢波也许表达的并不是民生问题,而是指日常生活中惯常到失去意义的物件。在他的作品中,这些物件去除原先的功能,重新获得了另一种身份。

《长椅2017》是南京西路1376号“上海商城和波特曼丽思卡尔顿酒店正门口的人行道上” 以及上海火车站白玉兰文化广场公共座椅的原样缩小版本。而长椅背后的《爆米花不是棉花球不是面包屑但同时也是》是3653个“肋骨”绑成的类似椅架形状,而椅子上放置的是爆米花等,具象地展示了十年这个时间概念,同时也包含着十年中的意识流动。在现场你可以坐在长椅上观看作品,看着展厅作品,慢慢感受时光的流逝。

 

“沉酣”部分

进入沉酣的深度睡眠状态,人的思维会进入天马行空的超现实世界。平时看到的普通纸张会变成巨型装置,积木玩具也会放大,走在其中犹如进入了巨人国…这里很多作品都与日常生活中相反。

 

安吉拉·格莱卡《Terforation》

安吉拉·格莱卡的《Terforation》是使用纸张作为雕塑材质,将数十张纸串连在一起,然后随意的将它们中心撕掉,使纸形成不同的形状。也让二维媒介转变成全新的三维面貌,观众还可以随意穿行在作品中。

Angela Glajcar用“纸”进行创作是因为想要探索“对立的融合”的概念,而纸张的“可塑造性”是最佳创作对象。为了凸显二维媒介转变成全新三维的面貌,安吉拉·格莱卡也会利用光影来建构作品的形态,投射在作品上的光看似虚无,但真实存在。

但往往她不想直接告诉观众作品到底是关于什么,而是保持沉默,让观众自行理解。

 

余极《变脸》

旁边余极的《变脸》影像是以传统表演的技巧演绎现代中国人的面孔,想要表达的是中国社会百态从古至今历史真实的万相图。虽然视觉感觉会有稍许不适,但是作品背后除了有被遗忘的传统表演,还有时间性的戏剧演示。

 

黄宇兴《未明真相的狂欢》

《未明真相的狂欢》是黄宇兴通过色彩制造出的光怪陆离世界的映照,人物面孔狰狞,但画面颜色鲜明快活,这也是对梦境的一种放大。黄宇兴力图通过视觉上的复杂性与高度张力来揭示人性复杂。

 

 

伊万·纳瓦罗《再度死亡(为托尼·史密斯的纪念碑)》

智利艺术家伊万·纳瓦罗的作品《再度死亡(为托尼·史密斯的纪念碑)》,是由钢铁和胶合板制成的12英尺高黑色立方体,在内部艺术家通过灯光与镜子创造出一个近乎“无限”的视觉效果,特别是盒子最内部,一个嵌入在地板上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当观众俯视艺术家创作出的通道时,只能看得到这些通道却无法通往任何地方。这件组品整体给人压抑的氛围,是因为70年代出生的伊万·纳瓦罗早年受到智利政治的影响,常常围绕着“控制”进行创作,因此他的作品中最常出现的意象就是“关押”或是“囚禁”以及电力。他用镜子,霓虹灯等创造出看似无限的,实际上却渺小的空间,以此来抗议高压的统治与虚假的自由。。据介绍,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史密斯著名的六英尺钢立方体模具《Die》(1962年)。

 

仇晓飞《废墟2》

仇晓飞搭建的巨人国“积木城”名为《废墟2》,这件他刚大学毕业后的作品,当时是对童年生活的那些回忆片段。他“复制”了童年时所见到的物体,为自己创作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时光机”,作品将个人经验与历史连接,对“过程性、潜意识与个体体验”等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探求。

如果你喜欢在现场拍照,那第三部分的愈醒是一个好地方。人醒与光线之间存在联系,不管是开灯还是自然光线,都是渐渐苏醒的象征。

 

卡斯滕.霍勒《黄色 / 橙色双重球体》与《巨型三重蘑菇》

从现在来看,卡斯滕.霍勒是最适合观众打卡的现场。《黄色 / 橙色双重球体》以太空球的形态为蓝本,是Carsten Höller自1988年开始创造的“Vehicles”系列的一部分,它是由两个闪烁的颜色球体组合而成的亚克力玻璃发光装置,它的尺寸正是根据太空球的设计,参考人体四肢张开后的尺寸,

卡斯滕.霍勒曾经是一位科学家,最初的方向是农业科学,即使后来专心艺术创作,他的很多作品业余农业有关,例如他展示的形状不一、大小不等、造型迥异、色彩斑斓的各种蘑菇。现场这件《巨型三重蘑菇》的造型是由三种蘑菇组成,一半呈现了多种类别的野生蘑菇,另一半则是以毒性和神经性作用闻名的毒蝇伞菇,它们充分展示了卡斯滕.霍勒艺术实验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恶意颠覆的风趣。让现场的观众重新审视自身感官的基础和界限。

 

邓悦君《T计划 MARK2》

再走进去是邓悦君《T计划 MARK2》,他想要在作品中探索新媒体与装置的制造,模拟出一种昆虫的形态。而在作品中,通过光线倒影而触摸不了的影子,也是其中的组成部分。邓悦君认为,影子其实有它们自身的物理属性的,但很少把影子当作本体或者物质来看待。所以在他的作品和实验中,更多的是想挖掘影子的物质属性。

邓悦君的整个T计划是关注机器自身周期演变的表达,以及那些沉浸于无穷数列海洋里的生物形态关系。

 

大卫·斯普里格斯《力量之轴》

展厅最里端,是英国艺术家大卫·斯普里格斯模拟大气气流的装置作品《力量之轴》,他用丙烯颜料在透明塑料薄膜片上进行创作,通过层层叠加再将其安装在支架上,从而创造出一个巨大的立体作品,会让人联想到暴风眼等自然现象。如果你围绕作品观看,可以看到每一片塑料薄膜上的创作痕迹。

看展到这里,梦也醒了。而这场“梦境”会在上海宝龙美术馆持续至10月7日。

相关产品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