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机关系未来将走向何方?热爱艺术的青年群体,如何用他们的思考与创作,勾勒智能时代艺术的新方向、诠释艺术的新价值?9月13日,今年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重头展览之一、“机·智——第十八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在刘海粟美术馆开幕。
展览现场
展览聚焦人工智能发展浪潮下,人机共生场景中的艺术创新方向,共征集到海内外青年创作者的4060件(组)作品,经过筛选,最终有380余件(组)作品亮相,涵盖绘画、雕塑、新媒体影像、数字艺术、跨媒介装置等多元门类。在展览空间布局上,除刘海粟美术馆主馆展厅外,本届大展首次拓展至C·PARK海粟文化广场D栋及其中庭广场,为青年艺术创作者的灵感表达提供了更开阔的展示平台。
380余件(组)作品亮相
青年艺术家王棕正的作品《有用的温度》,是唯一一件“吊装”在展厅内的装置艺术作品,也是整个展览布展时间最长的作品。严格来说,这件作品是在4天的布展过程中完成了最后的创作。“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它完整组装的样子。”王棕正透露。远远看去,作品呈现了一只机械臂正在尝试编织围巾的场景。走近观赏,却发现整个装置都是由纤维材料制成。本以为冰冷生硬的机械部件,也是柔软的、手工缝制的。王棕正介绍,这件作品的灵感来源于儿时总在为他缝缝补补、编织衣物的奶奶。不管是帮他在校服上绣下名字,还是编织一件手工的毛衣,“其实编织一件毛衣的材料费用都可以直接买一件工业制作的毛衣了”,但手工编织成为了奶奶爱的表达,那个模样始终刻在他的脑海。为了展现手工编织的细节,王棕正特地保留了许多手工痕迹,包括喷漆溢出图案边缘的痕迹、缝制部件时不小心缝反了留下的针脚,以此展现不同于机械的力量。他说:“许多独属于人类的温度和情绪是看似无用或者低效的,却是算法无法捕捉的美。科技可以模仿人类编织的动作,却无法理解动作背后的情感,而这恰恰是人类最珍贵的东西。”这也代表着这位1998年出生的青年艺术家对于人工智能时代艺术表达的看法。
王棕正作品《有用的温度》
负责“艺术”与“设计”板块的策展人陆俊毅认为:“青年艺术家的视角兼具新意与多样性,他们既带来全新的创意表达,也会以融合创新的方式诠释传统艺术形式。”参展艺术家陈楚烨的作品《独觉心》正体现了这一点。他将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解构、重组,从唐僧、孙悟空、白骨精等经典角色的原型入手,构思了一个架空的唐代神话体系,再通过精微造型雕塑和拟真人偶技法呈现其中的人物形象。这些角色与《西游记》角色相关联却又不同,形象上也融合了传统文化和街头文化,上身穿着大家熟悉的僧袍、盔甲,下身却是时髦的工装裤、运动鞋。陈楚烨表示自己受到了动画《混沌武士》的影响,希望以混搭方式呈现历史故事。面对展览的主题“机·智”,陈楚烨的理解是:“机械的智慧是一种更高维度的觉醒。我讲的也是关于一个人如何追寻自我探求、自我觉醒的一条道路,在哲学上也是同样的事情。”
陈楚烨作品《独觉心》
当算法的洪流不断拓宽艺术的边界,这场展览里的每一件作品,都像是青年艺术家们为“人机共生”写下的温柔注脚——他们既不抗拒科技的浪潮,更未遗忘人类独有的情感温度与精神觉醒。从机械臂下柔软的织物,到传统神话里焕新的身影,这些创作不仅勾勒出智能时代艺术的多元样貌,更在追问中给出了答案:未来的艺术,从不是机器对人的替代,而是科技与人文的相拥;未来的人机关系,也终将在这样的创作里,走向“以智赋能,以情暖心”的共生之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