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览 | 摄影展的形成之“伦敦”

 众所周知,去年是玛格南的70大寿,大佬在很多城市举办各种形式的活动。关注过国内摄影动态的们估计也都被疲劳轰炸过,我承认,这篇儿的确是来烫剩饭的。
半年前,因为手头的一个展览,我曾仔细查阅去年这三个Magnum Live Lab(玛格南驻地实验室):分别在在伦敦、巴黎和深圳,各有三名玛格南摄影师在策展人和制作团队的互助合作中,以全新的视角在当地拍摄,在Live Lab协作完成一个和该地区相关的展览。
三名摄影师在Live Lab的两周内,工作进度和现场会间歇性面对公众开放参观,并由策展团队主持线上线下的交流。也就是说,玛格南将一个展览的过程到结果,通过社交媒体、现场参观、互动访谈、影像记录、直播、文本等等的形式,做成可供大众学习和研究的行为样本,并以最终的摄影展作为活动成果的呈现。
当玛格南一年内在三个地方分别讲述“一个摄影展的形成”时,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三个不同风格的策展人对展览不同力度的介入时,展览的构成出现怎样的走向。
当然,我知道你肯定没看,那么我帮你。
顺便说一句,对这三个Live Lab发生兴趣,是因为我曾筹备的展览,也关于一座城市,大部分内容也是较短时间的从无到有。于是我想理出Magnum这三个展览从策划到成品的线索和思路,以及可以借鉴和避免的……
先说5月份的伦敦驻地实验室。
当Live Lab的活动预告在Magnum官网发布时,伦敦博物馆的馆长也是伦敦Live Lab的策展人Anna Sparham已经和三位摄影师产生有效沟通,将拍摄范围限定在玛格南伦敦办公室的所在区域:克拉肯威尔及周边接壤的老街、卡姆登镇和伊斯灵顿等汇聚了金融、历史、文艺以及移民文化的复古街区。而拍摄框架,也显见于玛格南官方的宣传文字中。
“克勒肯维尔(Clerkenwell)被夹在拥有大英博物馆的霍尔本(Holborn)和“伦敦硅谷”老街(Old Street)之间。这里是成熟创意一族向往的时髦住宅区……也是伦敦的设计重镇。”《周末画报》上的这段介绍可以看出,“克勒肯维尔”,放在国内就是北京的798、上海的莫干山。

玛格南伦敦Live Lab的拍摄范围。上图墙上的挂图 © www.museumoflondon.org.uk
在Live Lab启动之前,玛格南的官网上这样介绍道:
“在克勒肯维尔路上,柯达曾在此创立工厂,从工业革命时期的版画到如今的图片社,媒体行业及其相关的图像产业在此地蓬勃发展。1992年,玛格南入驻该区域内原英国石油公司的印刷厂。
各种符号和风格巧妙地融合在当地建筑群中,加之附近摄影、设计和印刷的紧密联系,这种独特的气质贯穿该地区的工艺、创新和贸易的发展,并始终存在。这个区域既是当代伦敦的生活中心,又有着独特和丰富的历史内涵。在这里,仿佛有一条时光隧道,伦敦的过去和现在,白天和夜晚,地上和地下的所有时空,统统定格与此。
三位摄影师即将在这个特定区域和框架内,用两周时间拍摄完成一个可以反映城市构成、历史特征和当代性以及多元文化的克勒肯维尔的展览。”
伦敦的这三位玛格南摄影师分别是Olivia Arthur(奥莉薇娅·亚瑟)、Mark Power(迈克·帕瓦)和Carl de Keyzer(卡尔·德·凯泽)。

亚瑟出生于伦敦,作为本地摄影师的她,擅长用大画幅拍摄人物题材,曾关注并拍摄了中东女性题材的《吉达日记》等,还曾在印度长期工作。
在伦敦Live Lab的两周,她说起在家门口的拍摄尤其困难,太过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而当亚瑟聚焦一个19世纪末定居克勒肯维尔的意大利移民社区,便将自己擅长的异域故事类的题材搬至该社区,两周内,她拍摄了小“意大利城”及周边移民的工作、生活、社交等等,试图用他们的影像或故事,反映出过去和今天的微妙关联。

当然,她用的还是胶片。为此工作室里配备了一个冲洗显影的角落。

 

 

 


奥莉薇娅·亚瑟在伦敦 Live Lab期间的拍摄 © Olivia Arthur | Magnum Photos

帕瓦也是英国人,生长于英格兰东南部的海滨城市布莱顿,现为布莱顿大学的摄影讲师。作为半个本地摄影师的他,擅长英国本土的记录类长期题材,比如记录格林威治穹顶建筑的《上层建筑》或者拍摄英国海岸线的《航海预报》。
帕瓦在伦敦Live Lab中,通过《克勒肯维尔故事集》和描写19世纪克勒肯维尔底层生活的名著《虚空世界》提前理解即将拍摄的区域,并用谷歌街景查看周围的每一栋建筑。凭借前期的研究和印象,帕瓦在两周内专注景观摄影,用数码后背描绘大量的城市细节,加之丰富历史内涵的符号和隐喻,将作品的质感和层次进一步地视觉延伸。

似乎,他还专注拍摄了许多很“薄”的楼。

 





迈克·帕瓦在伦敦 Live Lab期间的拍摄© Olivia Arthur | Magnum Photos

德•凯泽是比利时人,他擅长用高像素的数码相机拍摄大型的项目和主题,比如用文本和图像讲解苏联解体等。
在伦敦的Live Lab的两周里,刚从刚果归来的德·凯泽,很少参与团队的前期交流,但作为唯一的外来者,他以全新的视角徒步探索这个区域。在街拍途中,他意外遇到一个球迷聚会和一个军队的庆祝日,于是在街拍之外,他还展示了作为新闻记者的视觉敏感。
德•凯泽对人的手势、眼神、人和人以及人和环境的关系都有着超常的敏锐。

他善于捕捉偶然。





卡尔·德·凯泽在伦敦 Live Lab期间的拍摄© Olivia Arthur | Magnum Photos
玛格南官网展示版(英文):
https://www.magnumphotos.com/events/event/magnum-live-lab-exhibition-london
以上,策展方的先期策划和摄影师的拍摄内容基本介绍完毕,接下来说说策展人的编辑过程。哈哈哈希望你不要没看到这里就关掉页面了。
仿佛刚刚进入正文
据策展人Anna Sparham的策展手记:第一周,三位摄影师已经拍摄大量照片,在工作室的展览墙上,三位摄影师的作品各占一隅,并逐渐替换。

玛格南伦敦Live Lab
第二周过半,策展团队开始准备布展。在作品的挑选上,摄影师卡尔·德·凯泽听凭策展人从48副图像筛选出20张,另外两位摄影师则将自己选好的图像交给策展人编辑——在摄影师和策展团队的协作中,大家决定舍弃极简主义的展览效果,尽可能多的展示两周内的拍摄:每位摄影师展出20张。
通过小样片的桌面预排,策展人最终决定,用三位摄影人的拍摄范围构成展览的布局,也就是以克勒肯维尔为中心向周边散开的拍摄规模——体现在展览布局上,照片从墙的中心沿着墙的长度向两边疏散。


玛格南伦敦Live Lab 展览效果 © www.museumoflondon.org.uk
至于照片的排列方式,当然是以照片之间彼此的视觉关联为主。
如果从策展的角度来说,就是将三种截然不同的照片以构图和叙事交织起来,建立彼此连贯的对话;
从评论的角度来说,就是“用三种不同类型的60张照片谱写了一曲伦敦城的交响乐”;
从观众角度来说,有过一定视觉训练和熟悉当地文化的人,会津津有味地看下去,会对下一张和下下一张心存期待并会心一笑。否则的话,可能只有一句:诶,这照片墙贴得好像不错。
来,咱们从现场截图略微说一下视觉关联。

图中1、很典型的意大利女人,旁边是一个意大利珠宝商的旧式保险箱。
图中2,则是用光线做链接,你可以看到,左边街拍的影子和右边保险箱上的光线是一致的。
图中3,由于中心是张较大的图,放大看一下(下图),你会发现这张图片是新旧建筑的结合体,还有艺术品的悬挂。由此,TA之上的两张意大利社区的图片,代表了历史和人物,而其下的聚会和石塑则是现在发生的事情(底部被截图的那张,石头的形态和上图黄衣男人的动作一致,也是个小幽默)。

图中4,是用实物进行留白。或者还有其他的视觉延伸。
图中5,故事连续。空手的老人仿佛在召唤身边独自坐着的女人。
这面照片墙的排序上,更多的是单纯的视觉关联,比如条纹或者延伸线,还有墙,以及色块。或许还有街区建筑物和内容的关联……总之,这是一面由策展人决定的,图像与图像之间会产生友好交谈的照片墙,而交谈的节奏,就是图像的大小和留白。
以下是用图片PS的清晰版:

你看,图与图的关联是不是一目了然?
因为找不到更多正面和完整的展览图像,其他排序就不再赘述。不过,如果有人愿意拼一张清晰的正面展览效果图,咱们可以群里继续聊。

 


玛格南伦敦Live Lab 展览效果 © www.museumoflondon.org.uk
对于伦敦这个两周内从无到有的展览,我佩服的是策展人的前期功课,也就是对伦敦市中心克勒肯维尔区的挖掘和策展人用文字搭建的内容框架。三位摄影师的拍摄作业完成度也不错——毕竟,这一点对于玛格南人来说,没有压力。
大约是摄影师对策展人的高信任度,让策展人对展览的布局到达一个颇为极致的发挥——毕竟,这样的一个展览,摄影师的“个性”藏于图像,更多被看到的便是“内容”。
比如奥维利亚·亚瑟对移民群体的拍摄,更多图片的话,完全可以做到一个深度;而迈克·帕瓦的大画幅景观摄影,如果图像精细放大到一定程度,在墙面上观看的效果会相当震撼;至于德·凯泽,据他自己的叙述,他原本已经做成一个视觉连贯的故事。
当他们三个人的作品打乱并整合为一个作品,首先是基于对策展人的信任;其次,应该是由于,三位摄影师的作业并没有更高的完成度——也就是没有出现艺术角度希望看到的“意外之喜”。
如果非要从中找一下原因,我觉得应该是策展人对摄影师的引导不够,又用框架限制了摄影师的自由发挥,导致……好吧,我瞎说的。我得承认这个展览还不错。如果我做展览,有三个高水平摄影师非常信任地放手任由我来编辑,我想不出有什么比打散了做一圈完全由我控制走向的照片墙更能让我兴奋。
索性,玛格南伦敦驻地实验的成果对于城市命题来说,完成度和辨识度都很高,墙上关于克勒肯维尔的视觉故事是这个开放式live lab的压轴看点,除了学习怎么拍,现场参观的影人或学生对于怎么编这件事儿,更是收获满满。想来,如果能驻足这面高级照片墙,必得要细细咀嚼一番才得离开吧。
最后,别错过开头的视频:伦敦live lab的室内工作进度——两周的延时视频。一个展览的诞生清晰地浓缩在短短三分钟内。

相关产品

评论